古镇的气质
1
从古镇临江的阁楼天窗眺望,目光滑过眼前的青弋江,心中便产生一种隐秘的激荡。几只水鸟在水中嬉闹游弋,或潜入水底或展翅拍打着水面,江面上顿时溅起一阵阵水花。
置身于喧嚣嘈杂的城市久了,便向往一个安静的栖身之地,走在静谧安宁的弋江古镇让人有一种隔世之感。时光很快,不经意就过去了两千多年,在历史的烟雨中,古镇显得分外沉稳凝重。
这是一座以岁月为灵魂成长起来的古镇,是孕育江南文明的萌发之地。在众多的江南古镇中唯有弋江古镇更多地飘逸着一股浓郁的历史和人文气息。行走在古镇新旧交融的街巷,给人一种古朴与现代交相辉映的气质。正是有了这些古街新巷,才擦亮了弋江古镇文旅发展的底色。
千年古镇,江南水乡,紫云英小镇,是弋江的三种气质。如果说千年古镇代表着弋江的过去,紫云英小镇则擘起了弋江的未来。
水,是古镇的一种元素,有水自然有河流,河水或缓或急,流经成古镇的生命品质。青弋江从山峦起伏的皖南深山里飘荡而出,犹如破竹之势,浩浩荡荡一路向北,到了古镇弋江突然打了一个漩,宛若弯起一只臂膀拥住了一颗“千年明珠”。
置身青砖黛瓦、雕栏画栋、飞檐翘角的古镇老街,总有一种勾人游而归返的气质。水光潋滟的青弋江似一面镜子,把山川和日月照清,把人性的高冷和韧性照清,把古镇的深邃和时光漫卷的记忆照清,最终形成了一种独属的韵味和气质。
古镇历史的印痕里镌刻着王昌龄、杜牧、梅尧臣、汤显祖、王稼祥、梅光迪等诸多精英的灵魂。王稼祥故居、江西会馆、柳拂庵,这些历史遗存的建筑与一处处古街古巷交错融合,共同构成了一道道多彩的光景。
在四季变换的永恒中,一幅幅新旧交替的剪影,仿佛电影般存留在古镇历史的相册里,彰显出古镇的繁华与梦想。从“千年古镇”到“紫云英小镇”的华丽转身,体现出这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古镇的非凡气质。
2
春光盈盈,空气中都能够拧出草木的芳香,随着植物的拔节声,人也开始变得高涨起来。游人如织的古镇显得格外温婉、从容、幸福和惬意。山岚、土地与植物,就如青弋江边的柳树,与大堤上竞相争艳的花花草草一样有着千丝万缕的姻缘,如同是美人衣裙上的环佩和颈脖上的珠链,玲珑妩媚,仪态万千,把春天装扮得富丽堂皇。
水以溪流的方式。发源于黟县方家岭北麓的青弋江由南向北蜿蜒流淌在皖南大地上,如一条玉带,串起一个一个的村庄。水是古镇的符号,因与水结下不解之缘,自古以来,弋江古镇就有“一江春水绕城郭”的美誉。
躺卧青弋江边的草坪上,抬头仰望微憩的村庄,感受着田园牧歌式的宁静。一种禅意在宁静中一点点晕染开来,轻盈灵动中,洇成了一幅春播秋种,繁衍生息的乡村写意。在两千多年历史与现代文明的碰撞中,弋江古镇像一个远离了城市喧嚣的隐士,闪耀着低调的光芒,在青弋江边遗世独立。
我无法穿越到古代,只能在马头墙上镶嵌着的“千年古镇,水韵弋江”几个耀眼流畅的字里行间领悟到两千多年来还活着的生命。徜徉在老街与新街之间,仿若走出了一种意味,恍惚是倒行在历史的隧道里,身体和内心也已然返回到千年的时光深处。在某种意义上,这是一种深邃里的寻找,也是一种茫然里的自省。
走进弋江古镇,冷不防与春色、与春色里的紫云英打了个照面。浪漫的场景如真似幻,紫云英俨然成了穿插在游人身旁的“花仙子”。
那一整片一整片的田畴里到处闪耀着紫色的光,又像是霓虹闪烁。我在想,难不成弋江是一个圣地,底气强,地气足,而成了紫云英生存蔓延的基地。
古镇的每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都是春天拂过的痕迹。这些在泥土的缝隙里挣扎了一冬的红花草,历经时光的洗礼和春雨的滋润,像亭亭玉立的小仙女在广袤的田野间蓬勃旺盛地生长着,她们妆点着乡村和田野,展示着无尽的美。
春色是多元素的,那一抹鲜艳的紫红色对弋江来说,不仅是一种底色,更代表着古镇人不屈不挠、大气凛然的精神气质。阳光下,一朵朵、一簇簇的红花草郁郁葱葱,紫红色的花朵在田野间错落有致地铺泻开来,像一幅流动的紫色画卷,让你有种莫名的感动。
弋江镇已经举办了四届紫云英文化节,形成了紫云英+水稻+蜂蜜的农业产业链。紫云英盛开,一阵风吹过,笑靥的花朵起起伏伏。阳光从空中直直泻下,紫色的光在田间舞蹈,在凹处腾跃,这是小镇最美的时刻。
3
这个春天,我把古镇的紫云英写进了诗里。沿着紫云英大道往前,再往前,拐过一道弯,眼前豁然开朗起来,一大片一大片的紫云英,绵延着,起伏着,当你轻轻一念,恍若回到了两千多年前。蒹葭、芣苢、萱草、飞蓬、采薇、苕,这些带着古典况味的草木便一一在你面前摇曳生姿起来。春色三分,一分在心,一分在眼,还有一分应当在野。于眼、于心,凡春光处,皆可收于眼底。
春天,总有一些光影令人怦然心动,诸如像芦苇、车前草、金针、小蓬草、野豌豆、紫云英等。这些长在田间地头,耳熟能详的花花草草,因为在诗经中占有一席之地,所以才从大自然中脱颖而出。
像紫云英这样的花草,在闹市中几乎是难见到的,唯有走进乡野才能识尽春之烂漫。都说桃李杏梅占尽春色的半壁江山,我想,春色的另一半,恐是由紫云英之类的占据了。
我突然在想,《诗经》里长成的花草的确与众不同,不但散发着诗意的、浪漫的气息,更有一种令人倾心的欢喜。紫云英虽比不了牡丹的雍容华贵,却也拥有贵族的身份和气质。嫩嫩、绿绿、紫紫、芊芊、郁郁、青青,就算汉语再怎么博大精深,用尽这些词语,也描写不尽紫云英的色彩、质地、光泽和绵延的生机与气势。
如果用一种颜色来形容古镇,那一定是紫、绿紫、红紫、甚至是大红大紫。紫,是紫云英小镇的特征,更是古镇的另一种文化。几条小径半隐在行道树下,这是通往紫云英花海基地必经之路,顺着小径没多远,见路边有几间泥胚堆砌的土房子,墙体蕴含的水分已完全风干,墙面上的条纹,像老农脸上布满的皱纹。在阳光的映照下,反射出土黄的色,像梵高画笔下激情喷涌的向日葵,炫耀着生命的粗厚与华美。
紫云英,一种小巧且美好的植物,三三两两的伸着细长的脖颈,高高扬起的脑袋上,像簪着紫色的头花,铺天盖地的灿烂夺目。风一吹,仿佛在吟唱。动人心弦的歌声引来很多蜜蜂和蝴蝶,漫无边际的田畴顿时变得喧嚣热闹起来,热气腾腾的生活在蝴蝶蜜蜂的吟唱声中开始了。
4
千年之后的某日,我来到这里。此时,历经了千年风尘的古镇终究没有把自己弄丢。走在光滑的青石板上,脚板底传递出灵巧叮咚之音。青石板上石匠錾出的痕迹早已被踏平或风化。狭长的街巷中,那些高低错落,雕梁画柱的木板房屋,大多已经腐朽残败,没有人居住了。不论曾经有多么高大富丽或低矮贫陋,都随着历史的瞬间落下了帷幕,留下的只有回忆或伤感的叹息。
山川与河流都有自己的形成方式。一条河流或许是无数条小涧溪水汇聚成的终点;同样,一座古镇依旧会延续着灿烂的历史和文化;一株植物,为了仰望天空才会奋力穿越出黑暗的泥土。
揽一缕春风入怀、寻一处陌上花开。蓝天白云,绿树紫花,田畴里的紫云英千姿百态,风情万种。沟渠里潺潺的流水穿村而过,一眼望不到边的乡村田园景象,足以让每个到过弋江镇的人垂涎,春来紫云英烂漫,盛夏瓜果爬满了棚架,秋日天高气爽,寒冬里腊味飘香,这样的生活谁又不向往呢?
习习的风吹拂着我的脸庞,闻着从四周飘来的香味,不光是我,估计所有的人都沉醉了。
古镇的紫云英无疑是最靓丽的,一身骨感的“紫云英”,像娉婷阿娜的小仙女,仙气四溢,秀色绝美。四月的古镇,正是紫云英肆意开放的时节,紫云英的美虽然超凡脱俗,但命运却是卑微而庸常,她不但无缘名花之列,似有在深宫未人识之嫌。
植物的生命像极了人的命运。“紫云英”这么诗意的名字,一个让人看一眼便会爱上的名字。然而,农人们却更喜欢叫着“红花草”这个纯朴的称谓。红花草能喂猪、能肥田,这对于乡村人来说已足够了,至于是叫“紫云英”还是“红花草”并不重要,叫得顺口、听得明白就行。在贫乏艰辛的生活面前,一个美丽的名字对乡村的人来说,都是一种遥远的奢侈品。
随处可见的红花草,虽历经漫长的冬日,待到春花烂漫时尽显着勃勃生机。看那成片的红花草,绿的茎,紫红的花,如天上飘落凡间的云朵,像一群为春光舞蹈的女孩。
清晨的田垄,晨雾似一件纱巾披在婀娜多姿的女子身上。走在紫云英盛放的田垄上,仿佛就像是走在隐隐约约的雾幔里,又像是飘荡在人间仙境。村庄、房屋、树林和谐交融在一起,朦朦胧胧的,好一幅“浓妆淡墨总相宜”的水墨画。
除了作赏花,紫云英能沤肥、还可以当作喂猪的青饲料。每年二三月份,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也是猪食最匮乏的时节,头年储存的番薯、萝卜都已经吃完,野外又割不到多少猪草,这时候,长势正旺盛的红花草俨然成了猪的救命粮。
记忆深处,常想起被母亲差遣去田里割红花草的情景。于是,提上竹篮,带上镰刀,邀上几个玩伴,到了田间地头,我们先在花草田里翻滚、摔跤,玩够了,再拿出镰刀割些嫩绿的红花草提回家。
斜阳下,纤纤细细的紫云英在斜阳的余晖里摇晃。天色暗下来,四处的灯光开始亮起来了,随风摇曳的紫云英发出窸窸窣窣的声响,乍一看,以为田野里的红花草长了脚,自己走着串门来了。
5
原来不止农人,就连周作人先生也喜爱红花草,他在《故乡的野菜》里曾写到“清明扫墓时常吃到的一种俗称草紫的野菜,指的就是红花草。这个被农民贱视只能沤肥的植物,不成想却还是一道美味鲜嫩的素菜。知道紫云英可以做菜吃,我也吃过几次,味道很不错。
每个人在孩提时都有梦想,从小到大的梦里连接着一个又一个“诗和远方”。俗话说:“人不可貌相”。同样的,貌不惊人的红花草像一块铺在田野里的织锦,享受着大自然的点缀。我的少年时代,食物匮乏,红花草、荠菜、番薯藤这些东西都成了宝。那时候,穷的揭不开锅的人家大有人在,春天断粮没有吃的,就会去田里扯几把红花草炒年糕或炒出一盘令人垂涎的时令小菜。
如今,最不缺的就是食物,好吃的食物应有尽有,不论价格有多昂贵,总之,有机会都会买来一尝。经历过饥荒的人,当然不会觉得野菜或者红花草是一种美味,你想,不到迫不得已,谁会愿意去吃野菜和红花草呢。
这些年,我们的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经济发展迅猛。人们吃厌了大鱼大肉,总变着法儿想方设法品尝不一样的味道,于是又想起了红花草身上嫩绿茎叶的鲜美。紫云英,不能只把它当作猪草,当作肥料,它也是自然界的诸多生命之一,是上天铺泻在大地的一面风景。
农谚有:“花草种三年,瘦田变肥田”。红花草不仅能为乡村增添一道美景,更是一种含有丰富氮磷钾的有机绿肥。春到江南,田野阡陌,风从田野吹来,农耕的人掰着指头一下一下地数着日子。稻场的角落处几堆瘦弱的草垛上落着一些歇脚的鸟,它们放开歌喉吟唱着“清明谷雨割麦插禾”,悠扬的歌声荡漾在乡村,响彻在田间地头。
近年来,弋江镇铆足干劲,着力打造“紫云英小镇”。古镇俨然成了芜湖最大紫云英基地,几万亩花儿随春风摆动。一座皖南小镇、一处江南景点,就像是青弋江上一颗温润闪亮的珍珠。放眼望去,一片紫色层层叠叠起伏着,煞是美丽!最重要的是,在这里让你感受到少了一份喧哗和浮躁,多了一丝空灵和静谧。望着田野间擎起的一把把粉紫的“小花伞”像是从天空飘落人间的云朵。
6
站在望江楼上远眺,那千亩万亩的紫云英仿佛触手可及。绵延浩荡的伸展着它们嫩绿茎叶,一阵微风吹来,摇曳的跳起舞来,那气势颇为壮观。
一茬新绿,换下旧颜。游人都喜欢坐在紫云英开放的田间,风嘻嘻吹来,撩拨得紫云英柔软漾动,也同样把游客的心间撩拨的激情荡漾。
皖南的山乡,土地在水的滋润下变得丰硕而秀美。我曾喜欢装模作样的跟在父亲身后,学着父亲的样子去田地里察言观色。紫色的小花像谁翻动的诗经,一不小心,从书页里掉了下来,粉紫落了一地。古镇虽苍老,而紫云英丰盈蓬勃,一大片一大片,释放出淡淡的清香和青涩味,嫩绿的草尖像一个刚刚睡醒的孩童,在微风吹拂下兴奋地左顾右盼,交头接耳,刷啦啦顺着沟壑蜿蜒的田畦奔跑,在广阔的田野上涂抹、染织、传播。
一年一度的紫云英文化节成了游客、网红踏青打卡的消遣休闲地,给慕名而来的游客带来无尽的快乐。躺在柔软如地毯的红花草上,看天上白云飘荡,鸟儿飞翔,女孩们会摘下几朵小花,插在柳条编就的花环上戴在发际,觉得是一种无与伦比的美。
红花草花色明艳、生机盎然、宛如袖珍版的莲花,它也如同莲花一般的安静与落寞,在风中轻轻地摇曳,人世间的喧嚣仿佛都置在身外。直到它的茎叶开始由嫩绿变得枯老才融入泥土滋养庄稼。
春播是季节不等人的。未等红花草结籽时,农人们就赶着耕牛来犁田,一茬茬的红花草随着犁尖的勇往直前,瞬间被翻压在泥土中,变成了肥料。老农们甩动手中的牛鞭,老牛拉起木犁“吱扭吱扭”的缓缓向前,顺着深浅重叠的脚印,直到汗水浸透了脚下的土地。
乡村的人纯厚朴实,无所求,一辈子就知道伺弄土地,与自然相伴,与水土、与庄稼相守,心中唯有对故土深深的热爱与依恋。故乡的土地都是父辈们开垦出来的,八十年代土地包干到户后,父亲总是带着我去责任田里平地,整田开沟,把畦埂整高筑牢,以待红花草腐烂成与泥水相融为伍就插秧播种。我柔弱的肩头,被生活的担子揉起了水泡,那时,我第一次感觉到劳动的艰辛,懵懂的内心,从此对土地萌生了一种神奇与敬畏。
古镇似乎很小,又似乎不小。像一粒紫云英的种子,嵌在光阴的皱褶里拔节生长,发芽,变绿,变紫,四季轮回。一点也不含糊。直到经年后,我才蓦然懂得,故乡的小镇一直藏在我勤谨的笔墨里,深情,眷恋。
再次回到古镇,走在幽静远古的街巷、走在水乡的田野间,闻着泥土的芳香和风中弥漫的紫云英的花草味,泥土与红花草夹杂在一起的味道和气息,仿佛把我带回到曾经的少年时。
紫云英很平民,不端架子。她们爱走村串户,房前屋后,像是阳光里撒下的,一片,一簇,很温暖的样子。这也是古镇人喜欢红花草的原因,看着那些长在田间地头、房前屋后、沟壑塘边的紫云英,举手抬足间,就像古镇的人串东家跑西家似的,腿脚显得格外熟络、麻溜。
乡间的田垄一望无际,纵横交错的小路向前延伸着。对于庄稼,父亲就像爱护子女那般,或许,这是父亲与土地的一种默契,一份情感。穿过被紫云英包围的村庄,一条细瘦的水泥路,斜斜,幽幽,线似的扯到沟渠、扯到水塘边,扯到久远的年轮里。一种花草,开满紫色的花,怯生生漫无目的径直伸到小路上来了,把碎绿或紫的拇指大小的花,一朵一朵摆出来,给风看,给人看。路边的姑娘嫂子掐一朵戴头上,扭动的舞姿煞是迷人。
7
因与水结下不解之缘,古镇的水陆交通脉络都很发达。青弋江特大桥、318国道成为连接弋江古镇通往江浙沪地区的“快车道”。为了融入长三角经济圈,全国首个“长三角紫云英产业研究院”也落户在弋江古镇,农业科研机构的诞生落户,促进了弋江镇农业产业的发展壮大。紫云英、小籽花生、东七贡藕、南陵大米、烟叶等农产品和种子享誉省内外,使得弋江古镇成为了休闲采摘、观光旅游、摄影采风的好地方。
紫云英确实很美,像我笔下的数篇短章。各种春天里的花草一株比一株好看,紫云英已然是弋江古镇农业产业的一个品牌,一道风景。一阵风吹过,摇曳摆动的紫云英散发出醉人的草木味。紫云英与乡野沟壑、水塘边的花草,树木、垂柳,都成了古镇一幅幅水墨画卷里的颜色。
时光恍若流水,回忆里最动人的,莫过于少年时,每到春天红花草开花时,放学的路上,常把书包一丢和小伙伴们纵身跃入紫云英铺成的花海里,翻滚摸爬、摔跤,或几个人躺成一排仰头望着明媚的天空懵懂的心在遐想着什么。
年少时那些生动与饱满的记忆,如电影般浮现眼前。我突然觉得有一种像诗经一样美好、唐诗一样古雅、宋词一样迷人的感觉袭上我的心尖。
行走在紫云英小镇,徜徉于紫云英花海中,享受着春风抚慰。一片片紫色的花海,给了无数人从未有过的快乐。当你躺在柔软的花海中,被一股泥土的味道和红花草的清香包围着,红花草,让闻名而来的游客心灵不再寂寞,让每个来古镇的人生命盈满了春天般的欣喜!
父亲一直有早起的习惯,每天天不亮,总是晨雾里蹚一身露水,在田畴里弯着腰忙碌着。田间的紫云英泛着青绿,虽显得稀疏,若遇一场细雨,便会陡然间变得浓绿粉紫了。
傍晚的古镇像一艘远行的航船缓缓驶向暮色的深处。肩扛着犁耙的父亲赶着老水牛匆匆走在洒满暮色余晖的田埂上。远远望去,父亲的步伐很健硕,我想,父亲一定是用追赶太阳的速度朝着他期盼的目标奋力而追。而今,那个曾经跟在父亲后面学着干农活,学着犁田耙地的少年,却醉倒在开满红花草的田野里。(作者:汪宝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