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芜湖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精品展示

“爱阅之城 共读芜湖”文艺评论征文获奖作品之三

来源:市文联 发布时间:2025-02-27 15:44 浏览次数:

补史志之缺 增一城之魅

        ——评《芜湖历代诗词》


丹青著史,盛世修文。中华民族历来重视文献整理工作,将别类分门、粲然大备的文化典籍,视为兴盛文教的基础性工程。多年来,中共芜湖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致力于系统梳理地域文献资源,收获了一批古籍编纂成果,2022年12月由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的《芜湖历代诗词》,就是该市文史存藏体系的重要支脉,堪称芜湖历史文化志诗词版。

编纂《芜湖历代诗词》跨越了14年,历经3次跳跃,这项浩繁的系统工程始告完成。2008年初启动编纂工作,近3年后《芜湖历代诗词(上下)》出版。后因行政区划无为等地的划入,2016年4月黄山书社推出《芜湖历代诗词(增补本)》。上述两个版本面世后,颇得读者口碑, 但遗珠之憾、不妥和舛错之处渐浮水面,很是扎心,加之“增补本”与首个版本虽书名一致,却“身首”两处,内容、篇目未能有效融合,分编在手,难窥全豹。鉴于此,2021年5月,重新修订《芜湖历代诗词》达成共识。编辑组采取线上共享编辑与线下统一调度相结合模式,积极审慎地推进。参与者多是古典文学爱好者,编辑经验缺乏,但他们高度负责,以勤补拙,弥补了学术功力的不足。遍寻资料的艰辛暂且不论,辨伪、辑佚、校勘、目录等环节,更需要全身心投入。无论是辨析源流、取舍版本,撷精去瑕、补缺修残,还是繁体字、异体字的辨识,乃至作者简介、注解释义、标点使用,都一丝不苟,力臻明白无误、准确无误。编纂者笃信,只有较真较劲,尊重历史的求真唯美,尊重读者的求用唯善,庶可近之。

修订《芜湖历代诗词》,因注重思想性、文学性与文献性,相对于大而全,更在意好而确。所选作品上起南朝,下讫新中国成立,跨度达1500年。成书删除首个版本的作者30余人、作品近200首;新增作者320余人、作品1000多首。这一减一增,离不开悉心甄别:不属于本域的作品,再好也不入编,情趣低下或句意粗鄙的,概不选录;文采稍欠,但真实反映历史状况的作品适当选录;此前未经发现的沧海遗珠,打捞上来视为珍璧;对题咏同一事物却观点有异的作品,尊重诗人各抒己见,维持作品原貌。修订版囊括作者1400余人、作品4200多首。谢朓、王维、李白、李贺、李商隐、杜牧、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萨都剌、高启、吴伟业、王士祯、袁枚、柳亚子等历代著名诗家悉数在列。杜甫的作品属于新发现,填补了诗圣芜湖没有留诗的空白。还有为数甚众的作者生平不详,他们为芜湖的历史文化,留下瑰丽的诗行,同样值得尊重。

芜湖,山川形胜,风物清嘉,一方宝地任由诗人吟唱。很多时候,诗歌以其主观性,触及社会生活的灵魂,赋予地理空间文化意义,为地域增添了无限魅力。一首诗就是一枚酵母,这样的文化因子成百上千,从这个角度看,《芜湖历代诗词》实为芜湖历史文化的形象集。“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尤擅五言的王维,徜徉于芜湖的山水间,将空灵渺远、情致盎然的意境,素雅而又磅礴地展示出来。“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诗歌与诗人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诠释了超逸的诗仙李白,追觅自我理想与留念南陵山水的本质关系。“夜深忽起蓬莱兴,飞上青天十二楼”。 这句诗想象大胆,取喻宏阔,是提倡“心外无物,心即理”的王阳明先生,诚于心感的一个小小佐证。还有“赭山亭边倚槛坐,蟂矶庙里剪波回”的袁枚,老朋友携酒与之嬉游,是阻风于芜湖的他意外之喜。这些路过芜湖的文化名流,或念于景,或慨于人,均陶然忘机。赭圻城江滨、格里碧山、化城寺、赭山和蟂矶等处,芜湖的代表性景观,被一一安放在诗中。

这些诗歌观照过的胜景,后人到此游赏,即可吟诵着诗句怀古。于是,一代代人的情感在此同频共振,一种诗意化的景观就此形成,并参与到地方人文的生动塑造中。也就是说,诗歌种下的心锚,会锚定人世间的永恒,使风物储有绵延不绝的记忆,纵使当年之景已沧海桑田、不复存在,人们心中的“景”却永远清晰鲜活。这就是景观的文化品格,源于自然山水与人文景观,持续对象化、审美化、人文化的过程。如果说外来诗人的“诗情”与“审美”,是陌生化的视角,那么,离开故土后的诗人,重新审视故乡山水,便多了一份熟稔的自豪与慰藉。“日照山如画,云浓水似烟”,芜湖籍南宋状元张孝祥眼中的宁渊观,境界开阔苍茫,美丽迷人。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他要“春到家山须小住”了。清代大臣黄钺比张孝祥寿长很多,他的诗意家山于镜像之中,多了一份难以释怀的沧桑感。“蹉跎五十鬓须苍,剩有湖山梦不忘”,在这首《五日忆昔游》中,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唯有故乡山水,可以抹去游子心中的创痕。

作为积淀千年的闪亮明珠,芜湖在历史长河中,既有物质上的梦幻岁月,也有精神上的高光时刻。唐代刘秩《过芜湖》写道:“相逢白头叟,击壤颂唐尧”。诗人所经之处,契合自己理想中的人间乐土,于是舞之蹈之,纵情歌唱。“堂上三千珠履客,瓮中百斛金陵春”。李白的此句诗,描写的是南陵人韦冰,我们感到诗人看到了他向往的富庶样子,美酒是尽喝的。“夹路垂杨一千里,风流都是太平州”。高度概括的诗句,极为丰富的内涵,饱含着宋代诗人杨万里的由衷赞叹。有宋一代,中国人思想价值体系开始定型,因偏安一隅都不成,士大夫的家国理念潜滋暗长,芜湖籍诗人词人于此颇为出彩。“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张孝祥的报国志向掷地有声。张氏词风婉约与豪放并存,一如养育了他的温婉故土,代代传承高涨的爱国豪情。“白叟青衿各私祭,年年万泪咽中江”。袁昶老师张之洞,如实记录了芜湖市民,自发悼念“庚子事变”中殉难袁昶的场面。1937年8月,年仅16岁的汤柏林听闻芜湖妇女抗敌协会成立,喜极而赋“四亿同胞齐奋起,其中一半是英雄”, 昭然于诗中的,是一种凝聚起来的精神魂魄。无为籍烈士吕惠生“忍看山河碎,愿将赤血流”,耿耿丹心,苍天可鉴。这些诗如尖峰拱起,挺立在百里湖山间,如星斗闪耀,勾勒出芜湖风骨风貌。

从某种意义上说,《芜湖历代诗词》汇聚的不仅是一首首诗词,更汇聚了一个个独属于芜湖的历史瞬间。一代代人在打开这些瞬间的同时,诗意的情感和思绪,就一缕缕汇入历史的长河。激起人们不断回望的无数历史瞬间,也一次次地在烛照现实,参与了我们这座城市的文化建构,助推了时代精神苍穹的廓张。因此,尽管只是史海一滴、史林一叶,但荟萃一编,传播开来,足以补史志之缺、增一城之魅。“莫向斜阳嗟往事,人生不朽是文章”,明代南陵人许梦熊的这句诗,或许成了这本典籍的最佳注脚。

纵贯千年浩繁的地方历史文化,已荣获安徽省方志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的《芜湖历代诗词》进入了公众视野,只是传播推广迈开的第一步。在数字化时代,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纸质书阅读的层面,必须在“好用”和“用好”上多动脑筋。插上多媒体、多渠道、多终端阅读推广的“活化”翅膀,打造虚实结合、迭代演进的文化传播共享空间,通过古诗词VR资源制作,古诗词美景体验式游戏开发,古诗词主题影视节目录制,古诗词创意产品开发等当代适配,进而与时下生活巧妙地予以移植、嫁接、融合,赋予诗词新的意涵,实现符合当代人认知习惯、行为方式、审美要求、价值标准的“转换”,只有看得入神,听得入迷,玩得入心,才能带动更多人爱上古诗词,不断从中汲取文化财富、精神给养,让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内化为我们灵魂深处的精气神。当然,取其精华也需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谐调,也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应有之义。

阅读一座城市的诗词,就是在唤醒她的历史文化记忆。那些散落在光阴缝隙中,重昭天日的文字,流动着情与思,绵延着血与脉,气象蔚然于新时代文化的重塑,引领我们穿越烟云历史,走向灿烂未来。(作者:姚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