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芜湖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精品展示

芜湖市第二届散文大赛获奖作品之四

来源:市文联 发布时间:2025-02-27 15:52 浏览次数:

乡愁不再遥远


乡愁源自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即我们和故乡之间的路程。

它是魂牵梦绕的思念,呼唤曾经的岁月,却在灯火阑珊处;是夕阳西下的暖意,承载心灵的归属,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是袅袅升起的炊烟,缭绕午夜的梦回,剪不断理还乱。

年少不知乡愁滋味。当年,阅读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时,只是机械地重复,完成老师交代的背诵任务。无法理解“小小”、“窄窄”、“矮矮”、“浅浅”等叠音词的丰富内涵和隽永意蕴,无法感同身受凝聚诗人整个人生历程的沧桑体验。直至有朝一日,我远离桑梓,与故乡之间相距千里,再读《乡愁》,曾经的岁月一点一滴闪现,往昔的记忆一丝一毫复苏,不经意间早已潸然泪下。幸好我比余光中先生幸运,没有海峡的阻隔,只有路途的牵绊。

随着年岁渐长,见过世间百态、尝过人情冷暖,才知晓红尘里的相逢和别离,如一指风沙,只能无言,欲说还休。哪怕在天涯海角,故乡都能唤起脑海中最温暖的回忆。乡愁也渐渐在心底扎根,融进血脉,深入灵魂。多少次夜深人静,多少个午夜梦回,故乡在脑海忽隐忽现,思念在梦里萦绕徘徊,挥之不去,呼之即来。

回家则成为另一个埋藏在心底的梦想。有幸于泱泱华夏开启“基建狂魔”模式,短短十余年时间,中国成为世界基建最完善的国家。四通八达的高铁网络,承载着砥砺前行的奋斗,串联星罗棋布的城乡,承载连绵不绝的情愫,让曾经无处安放的乡愁不再遥远。如今,乡愁是一列是“嗖嗖”行驶的高铁,我在起点,家在终点。


源起


己丑年,梅子青时节。人生轨迹运转了两个轮回。正值追梦年华的我,一心想体验外面精彩的世界。

K25次列车如约而至。虽是出行淡季,车站里早已挤满了携带大包小包的旅客。抵达站台的路程不是很长,但一路被拥挤的人群推搡着深一脚浅一脚地前行。不由回想起《妈妈,再爱我一次》电影热映时,侯票大厅全是一睹为快的观众的情景。当年,6岁的我,被家人从一片黑压压的人头上接力传递得以进入影院。时光荏苒,如今,我竟成了黑压压人群拥挤的一份子。

从芜湖至深圳的直达列车仅有一班,途径安徽、江西、广西、广东,历时25个小时。我静静地端坐在临窗的硬座上,看着窗外转瞬即逝的风景,听着天南海北的方言,闻着浑浊压抑的气息,这一刻,才真实意识自己离开了故乡。

列车一路南下,进入广东境内时,相邻的几节车厢早已空荡荡。列车在铁轨上行驶传来“咣当咣当”的声响,夹杂着呼啸的鸣笛声,仿佛提醒我即将成为一名游子。

历经一天一夜的颠簸,列车缓缓驶入深圳西站。此时,夜幕已然降临,这座有着经济特区美誉的现代化城市沉浸在一片灯火通明中。彩色的霓虹灯闪烁在各个建筑物之间,反射出璀璨的光芒,宛如星空中的星辰,勾勒出一幅令人叹为观止的城市夜景画卷。耳畔不由自主地响起陈楚生《有没有人曾告诉你》的歌曲旋律:“当火车开入这座陌生的城市,那是从来就没有见过的霓虹。 ”

在深圳这片热土上,我豪情万丈、奋力拼搏、追寻梦想,每天都在忙碌奔波中度过,有限的时间被无穷的梦想占据,无暇思念家乡。惟有过年回家时,才能深切感受到自己与故乡的距离。当时的交通工具不是很便利,仅有的一班直达家乡的列车,过年期间更是一票难求。

每到过年前夕,会反复盘算时间,如果花在路上的时间比见面的时间更长,宁愿选择留在深圳过年。

那些年,可能因为年轻,可能因为繁忙,对故乡的眷念没那么深刻。


衍生


直至有一天凌晨,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我从睡梦中被惊醒。接通后,电话里传来父亲低沉的声音:“祖母过世了。”

按照故乡惯例,亲人过世后在家需停放三日再出殡,一般第三日下午封棺。所谓三日的计算,以晚上12点作为时间节点区分。若是晚上12点之前去世,当天需计算一天;若是晚上12点之后去世的,当天不计算天数。

祖母逝于晚上11点时分,父亲凌晨通知时,按照故乡惯例,祖母已然离开两日。我作为长孙须在第二日中午时分抵达祖母的灵堂,才能见到她最后一面。乘坐普通列车自然来不及,合福高铁尚在修建中,惟有乘坐飞机才能最快抵达家乡。

正当我准备预定机票时,发现出深圳的飞机或严重延误或停止飞行。这时,才意识到这几天是台风天气。瞬间,强大的失落感弥漫全身,内心着急但现实无奈,让我仿佛被雷电击中一般,停驻良久,欲哭无泪。

思来想去,惟有自驾才有可能赶上祖母入殓,从深圳到芜湖相距1300公里。父亲断然劝阻道:“即使你马不停蹄地赶回来,可能也见不到祖母最后一面,何况又是台风天气,路上不安全,祖母在天之灵不会怪你的。”父亲的话让我陷入沉思:如果不是相隔千里,我早就出现在祖母的灵堂前,为何我不能像孙悟空那样拥有筋斗云的技能?

可惜我乃凡人,幻想之后惟有深深祝福才能缓解我对祖母的思念。这份遗憾成为心底永远的刺痛,也衍生了我的思乡之情。这是一份牵挂,一丝愁绪,一种关于故乡的思念与惆怅。


触动


2015年6月28日,有着“最美高铁”之称的合福高铁正式通车。瞬间将深圳与芜湖之间通勤时间从原先的25个小时缩短至8个小时,让回家的旅程不再遥远。

当年暑假,我迫不及待地带着孩子乘坐G1602次列车回芜湖。依然选择靠窗的座位,目不转睛地看着窗外的景色,在列车的飞驰中渐行渐远。看着看着,孩子乏了,靠在我的怀里熟睡。我强忍住疲倦的双眼,坚持不懈地看向窗外。可能世界上最美的风景也不及回家途中转瞬即逝的景象。每到一站,离家的实际距离更近一些,对故乡的那份眷念也更强烈一点。一路上,都能听见心脏强有力的跳动,从来没有如此激动和期盼过。或许这一次才真正感觉到归家的路途不再是山水迢迢。

G1602次列车从深圳至福州段限速,仅有动车的速度,但相比K25次列车,已是天壤之别。列车穿越山脉、跨过河流,上演一幕幕时空压缩的景象,瞬间让我想起童年的故乡。

那是一个小山村,群山环抱,风景秀丽,一条蜿蜒的小路,承载着梦想和希望,通往外面的世界。小山村宁静祥和。春日,草长莺飞,陌上花开,布谷鸣叫;夏时,风吹稻浪,蝉鸣枝头,鱼戏莲间;秋天,风轻云淡,层林尽染,金桂飘香;冬令,田野空旷,北风冷冽,白雪皑皑。在四季轮回里,淳朴的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笑看岁月交替,细品春华秋实,任时光流转,岁月静好。

历经4个多小时,G1602次列车抵达福州站。其实这才是合福高铁的起点。上来一位带着半岁龄小孩的女子,坐在我对面。她一开口说话,我听到了久违而又熟悉的家乡话,顿感亲切不已,自动切换成家乡话与她交谈。

这位女子是在福州工作的芜湖人,合福高铁的开通,让她实现了“一日双城”的模式。至今我还记得她开心的话语:“这个高铁感觉是为在福州工作的芜湖人修建的,实在太方便了,我现在回家只需3个多小时,周末都可以回芜湖。”


变迁


这时,G1602次列车时速迅速提升至三百公里,这才是合福高铁真正的速度。一路风驰电挚、呼啸而过。即使途中有隧道,也是三两分钟一晃而过。沿途的很多站点是热门旅游景点,如武夷山、三清山、婺源、黄山等,一路风景秀美、风光旖旎。

进入安徽境内后,惊喜地发现每个车站的设计都结合了徽州文化特色,一站一景,与周边人文环境融为一体,不由想起“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的诗句。所谓风景人事皆在路上,欢喜触动总在心底。沿途的这些小惊喜让归家的路途不再单调和沉闷,也让归家的心情更加激动与迫切。

抵达南陵站时,我带着孩子飞奔下车,只为早点行走在家乡的土地上,呼吸家乡的新鲜空气,感受家乡的民风民俗。

南陵站位于县城南边,之前这里是一片田野。自从跨入高铁时代后,芜湖在此迅速建立起一座现代化的站台。这座站台外形如一座“粮仓”,寓意南陵自古有“芜湖米市,南陵粮仓”的美誉,同时将徽州地区传统民居建筑元素融入其中,极具皖南风韵。

家乡在不经意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宽敞平坦的柏油马路代替了泥泞小路;昔日破败的泥墙屋被一栋栋漂亮的小别墅取代;脏臭的市桥河摇身一变,清浅的河道里长满了各类水生花草,清风徐徐吹拂,散发着花草树木的清香,三三两两的居民在河畔新修的步道上散步,一幅恬静淡然的景象。曾经默默无闻的后港河蜕变成湿地公园,河水清澈、水草丰茂,芦竹、风车草、黄花鸢尾等水生植物随风摇曳,令人心旷神怡,成为居民休闲观光、亲水亲绿的“网红打卡地”。


寻找


所谓“乡愁”,并不一定是一种“愁”,更多的是一种思念和追忆。曾经居住过的地方、生活过的城市,记录着酸甜苦辣的过往,见证了爱恨情仇的时光,一旦离开了,便心生念想,这些若有若无的往昔,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心事,便是愁了。

记忆中的乡愁,是玩伴嘻戏玩耍的喜悦。春暖花开,漫天遍野的油菜花中有我们穿梭、打闹的身影,玩累了索性躺在盛开着紫云英的田野上,呼吸扑面而来的清新草香,看天上云卷云舒;炎炎夏日,我们白天捕捉知了,晚上扑打萤火虫,争相品尝清凉井水浸泡数小时的西瓜,怎一个“爽”字了得;金秋时分,我们三五成群前往山上摘毛栗和野果,感受大自然毫无保留的馈赠;数九寒冬,白雪覆盖下的旷野成了我们的乐园,打雪仗、滚雪球、堆雪人,玩得不亦乐乎,清脆的叫喊声、欢呼声响彻云霄。时至今日,偶尔在故乡遇到久违的儿时玩伴,总会觉得莫名亲切,毫无疏远感,一个微笑,几句寒暄,串起彼此共同的回忆。

记忆中的乡愁,是父母倚门呼唤的温暖。日暮时分,淡蓝色或乳白色的炊烟袅袅升起,在村庄上空氤氲,整个村庄很快被笼罩在淡淡的烟霭中,屋舍、树木影影绰绰,呈现朦胧淡雅的美,空气中弥漫着柴木和饭菜的清香。田间阡陌上,成群的鸭鹅从稻田、水沟里出来,甩干身上的水,“嘎嘎”呼唤着,熟门熟路地奔向各自的家。乡间小道上,砍柴的、摘菜的、种地的,迈着疲惫而坚实的步子,朝着家的方向而去。不时传来老牛“哞哞”的叫声,低沉而厚重,拉开了天地之间的黑幕,夜色渐浓。每当这个时候,各家各户的母亲不约而同地站在各自的家门口,朝着不同的方向,呼唤着孩子的乳名,高低不一,悠长回荡,夹杂着犬吠鸭叫声,仿佛一曲和谐美妙的乡村乐章。

记忆中的乡愁,是邻里守望相助的情谊。吃饭的时候,如果做了什么好菜,会招呼邻里乡亲一起分享,小孩子们端着饭碗在村庄穿梭,寻找美味。“双抢”季节,夜幕降临时分,如还有在田里劳作的孤寡老弱,不用组织,不用请求,路过的邻里都会自觉地帮忙。倘若某户家庭出门走亲戚,也会放心地把家里的钥匙交给邻居,拜托他照料一下家禽家畜,邻居也会毫无迟疑地接下来,双方丝毫不会考虑可能带来的风险和隐患。这样的故事几乎每天都会发生,如呼吸般自然。

在故乡日新月异的发展进程中,我努力寻找那些熟悉的味道、那种熟悉的感觉,盲目游走于大街小巷,眼到之处全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偶在一处隐蔽的巷子里看到家乡特色小吃,不禁心花怒放。一份渣肉饭、一碗小刀面、一屉小笼汤包足矣一解乡愁。习惯性用普通话询问,话音刚出,忽然觉得自己是个外乡人,赶紧切换成家乡话交流。自己尚且还会说家乡话,出生在深圳的孩子一句家乡话也不会说。随着时间的推移,“乡愁”这两个字在他们的字典中,终究会缺失。


见证


这些年,往返深圳、芜湖之间比较频繁,每年至少两趟,也算亲眼见证了家乡日新月异的发展。

如今的芜湖,是长江三角洲中心区城市,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重要城市,G60科创走廊重要成员;是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全国“十纵十横”综合运输大通道重要节点城市;是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的核心城市之一。近年来,衍生出海螺集团、奇瑞汽车、埃夫特、三只松鼠等著名企业,为芜湖发展提供新的增长极;汇聚方特主题乐园、大白鲸海洋公园、鸠兹古镇、罗兰小镇等旅游景区,历史与人文交汇;崛起万达广场、八佰伴、银泰城、星悦广场等大商场,打破了芜湖仅有一条步行街逛街的历史。

掐指一算,我离开故乡已十五年。每当夜深人静思念家乡的时候,特别认同这样一句话:“经年一别,故乡只有冬夏,再无春秋。”从此之后,我与故乡只能在梦中相见,只有等到寒暑假之时,才能回到故乡,看看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亲人。

又是一个暑假,凌晨时分,电话铃声大作。父亲的来电再一次让我陷入悲伤与沉思。前几日与父亲聊天,得知祖父身体不是很好,没想到短短时日,祖父竟驾鹤西去。遥想祖母离世,我未尽到长孙的孝道,这一次,不能再错过与祖父相见的最后一面。

踏上G1602次列车后,我没有坐在座位上,全程站立在车厢的接驳处,看着窗外渐行渐远的景物,忽然明白苏轼那句“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含义。每一站有自己的风景,每一年有不同的味道,南来北往,风尘仆仆的你我,终有各自的归途。

按照祖父遗嘱,将他葬身昔日的乡村,叶落归根,魂归故里。一阵阵哀乐声中,我披麻戴孝,手持花圈跟随出殡的队伍一路缓行,阳光正好,微风拂面。蓦然回首,惟有把握现在的生活,善待身边的亲人,才不会虚妄此生。

远处的山村里,升起袅袅炊烟,氤氲飘香,那是大山的味道;飞翔的燕子呢喃细语,呼朋引伴,那是大山的呼唤。依稀朦胧间,仿佛传来幼年诵读唐诗的声音。“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读过、背过、默过,其中滋味只能在字面徘徊,浅浅体会。待年岁增长,亲人逝去,与故乡的距离拉得越远,才越能感受到其中悠长的韵味。宋之问《渡汉江》里的乡愁是一种矛盾心理;李白《静夜思》里的乡愁是一轮明月;杜甫《月夜忆舍弟》里的乡愁则是一缕思念。


咫尺


“过故乡,则必徘徊焉,鸣号焉,躑躅焉,踟蹰焉,然后能去之。”这是我读过最为沉重的乡愁,写尽了对故乡的种种怀恋与不舍,恰是我每次从故乡返回深圳的心情。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从哐当当的绿皮火车,到和谐号动车组,再到覆盖31个省区市的复兴号,中国速度让我们和故乡之间的距离不再遥远,多个省份实现了“市市通高铁”,全国95%以上城区人口50万的城市都已经被连缀成网。从雪域高原到东海之滨,从东北边界到西南山区。高铁仿佛一条横亘华夏的巨龙,穿越崇山峻岭,通达四面八方。城市间距因高铁而被拉近,出行因高铁而更加便捷。乡愁因高铁而加以缓解。

随着科技的进步,智能移动电话的普及和网络通讯的发展,4G网络覆盖城乡,随时随地,一部智能移动电话即可完成订票。凭身份证或刷脸即可进站,满足了我们随时随地归家的迫切心情。

同时,高铁与公交、地铁等公共交通接驳,让出行更加方便快捷,广大游子由衷赞叹故乡的飞速发展。一条条飞架城市东西南北的轨道交通,穿梭在城市上空,似彩练当空舞,谱写了芜湖交通蓬勃发展的新篇章,提升了城市品质,完善了城市功能,增强了城市的综合竞争力,让芜湖更好地让融入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千年古城不断进步、成熟、完善,以“关关雎鸠”的精致美好和“在江之滨”的大度包容,向五湖四海喊出“芜湖,起飞”的新时代。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一条条新线“串珠成链”、一座座车站“拔地而起”。高铁如同一条思念的纽带,连着故乡,载着幸福和希望,把远方和我们联系在一起,让相隔万水千山的家人近在咫尺。

从此,乡愁不再遥远。(作者:汤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