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芜湖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精品展示

“爱阅之城 共读芜湖”文艺评论征文获奖作品之五

来源:市文联 发布时间:2025-03-06 08:15 浏览次数:

心中的山水

——谈《天域黄山》汪芜生作品集


汪芜生,一位在芜湖出生、因拍摄黄山享誉世界的摄影师。他以风格辨识度极高的黑白摄影来展现黄山之美,用镜头来诠释浓缩了东方哲学和中华文化精髓的水墨山水。

透过他极具冲击力的镜头,透过那些充满中国传统水墨韵味的摄影作品,我们可以看到汪芜生对于摄影忠于实景的坚持以及艺术家基于精神世界的再创造力,二者并不矛盾。在笔者看来,他做到了镜头里的山水和心中的山水“合二为一”,这一风格放到当下更具现实意义,在大数据时代摄影面临更复杂处境时,帮助我们重新思考并构建一种面向未来的摄影哲学。


作品的冲击力:

现代艺术与传统的交融


2018年4月,我从网上得知汪芜生先生去世的消息。那时,我刚从事摄影不久,还未看过他的作品,也未曾去过黄山。只是“芜生”二字令同为芜湖人的我倍感亲切,便想要多加了解一番。虽然隔着屏幕,我也感到这部影集似乎与我有些不解的缘分。从那时起,在我心里,黑白水墨摄影与黄山似乎就纠缠在一起,想起一个,另一个就会尾随而至。

几经波折,我终于在书商手中淘到了这本绝版影集。山峦云雾不再困于显示屏,而是跃然纸上,给了我更大的冲击——在这些作品里,方寸之间记录下的一刻,带给人的印象却是黄山的亘古长存和变化万千,仿佛时间与空间都被压缩。

这样的独特风格,也让摄影与绘画的边界变得模糊。在西方诞生的现代艺术摄影与东方传承千年的水墨画的交融下,山水摄影的独特风格孕育而生。当我们凝视汪芜生的摄影作品时,可以深深感受到传统性与现代性共存所带来的冲击感。


汪芜生的镜头表达——

实景和主观性的并存


汪芜生的作品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另一位拍摄黄山的大师郎静山的集锦摄影。不同的是,郎静山的集锦摄影与摄影蒙太奇相近——是利用暗房技术将数幅画面拼补、重组的虚构创作。而汪芜生则主张摄影应该忠于实景,图像处理不应违背摄影作为即时记录的本质。

两位大师的不同,让我们不得不回到摄影艺术诞生以来一直讨论不休的问题上——摄影与实景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透过汪芜生的镜头语言,我们可以清楚地找到他对于这个问题的独特理解和不懈探索。

安塞尔·亚当斯1942年在大提顿公园拍摄了名作《大提顿与斯内克河》,后来在他拍摄机位的地方修筑了观景台,供大批摄影爱好者框取名家同款山峰,打卡最佳拍摄点。汪芜生在影集的后半部分标注了部分照片拍摄的具体位置。这不由得让人产生遐想:作品中的黄山真实存在吗?我去黄山也能拍出这样的照片吗?

其实汪芜生并非简单地忠于实景,有意思的是,在忠于实景的镜头里,表达更多的却是他的艺术追求。中国人大多对山水有着独特的偏爱,它也是国画的重要题材。然而,作为艺术题材的山水,并非是随处可见的景色,也不是过目可忘的风光,而是高于风景的存在。影像中的巍峨山峦与潺潺流水在眼前铺开,黑白交映之间,让人感受到有一束光投向超越客观图像的精神世界。

汪芜生作品的色彩并非简单的黑白,有些作品中,山峰呈现出肆意的浓如炭精般极致的漆黑,有些作品中又“墨分五色”,克制的展现了嶙峋的石与松,那无尽的层次和细腻的变化。正如他所说的,东方艺术的本质是写意,画面里恰到好处的光影,虚实鲜明的云雾重峦,都是长期等待和筛选的结果。

作者的“主观性”就这样悄然渗入作品之中,换言之,他的作品拍摄的是他“心中的黄山”。


回归当下AI时代——

我们需要怎样的影像?


直到20世纪,摄影才被广泛认可为脱离绘画而独立的艺术形式,而如今高超的图像处理乃至AI技术,难免会让观者产生疑惑,究竟什么才是真实的影像?

著名艺术史家巫鸿在《聚焦:摄影在中国》里提到:汪芜生为了创作理想的作品,需要进行长期的实验,从寻找合适的底片到决定最佳的构图与色调,常常要经过数周甚至数月。这样的态度和由此产生的作品,也就很好地回答了前文中的问题——摄影作品作为独特的艺术品,所呈现出来的结果,往往是精心制作后诞生的“后图像”,而后图像的品质,不仅取决于“图像”,同时也取决于摄影者的立意和眼光,这在《天域黄山》中可见一斑。

摄影当然伴随着很多偶然性,时间、季节、天气、温度、甚至风向等等因素都会产生很大的干扰,今天流行在旅游中即兴的拍摄,是很难产生很多高质量影像的。尤其随着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摄影师将手机作为创作工具,它的出图速度令胶片相机和数码相机望尘莫及,美化软件的便捷性令人咂舌,图像从诞生到发布也达到了“新鲜出炉”的程度。但假如“后图像”之“后”,主要依托在程式化的科技处理,而个人的感受和视角受到无形地贬抑,那么那些海量的摄影或许只能是一种娱乐活动,不能为后人留下作品。相较之下,《天域黄山》中大部分照片使用的是柯达Technical Pan 胶卷,于2005年停产,如今看来,众多珍贵影像已成绝唱。

2021年4月,我在黄山鳌鱼峰上远眺,掏出手机拍摄了九张图片。而我的好友们则在三分钟后的朋友圈里见识到了“我心中的黄山”。这个科技爆炸的时代,人人都能有自己“心中的黄山”。但我们依然需要汪芜生“心中的黄山”,需要那样强烈的冲击力,更需要摄影中那种打动人心的力量和主体性。(作者:张嘉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