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芜湖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文艺报道

市评协:探寻《红楼梦》中“隐秘的角落”

来源:市文联 发布时间:2023-06-13 15:11 浏览次数:

《红楼梦》,就像一个永远解不开的谜团,自诞生之日起,吸引着无数读者为之倾倒,而围绕这部鸿篇巨著的研究,也自然而然形成了一门学问——红学。

6月10日,芜湖市文艺评论家协会文艺志愿服务进书房活动如期开展,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红学会理事、芜湖红学专家丁以华在芜湖书房·镜湖书苑举办了一场名为《“考”与“索”是红学研究之要》的讲座,为大家带来最新红学研究成果,探寻《红楼梦》中“隐秘的角落”。

什么是“红学”?讲座开始,丁以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读者阐释“红学”的概念。“由研究此书的思想文化、作者原意等内容,‘红学’应运而生。”丁以华介绍,在研究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的过程中,中外学人形成了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专业知识,包括脂学、探佚学、版本学、曹学、鉴赏等。因《红楼梦》传世版本较多,学者对于涉及《红楼梦》的各个方面均有不同看法,红学研究大致可分为考证派、索隐派、自传派等派别。红学与敦煌学、甲骨文学并称二十世纪三大显学,这在我国文学史上是一种独特的现象。

通过长期研读以及深入思考,丁以华认为,曹雪芹潜心创作《红楼梦》,采用“真事隐”和“假语存”两种独特的写作手法,隐藏着曹家由痴忠而遗恨的那段惨痛历史。讲座中最引人入胜的环节,也是由他讲述在研读过程中探索发现的若干个“真事隐”和“假语存”,为听众现场揭示那些鲜为人知、又易被读者忽视的种种隐情。“《红楼梦》除才子佳人和花前月下之外,难道真的如此单纯吗?答案是否定的。只要通读文本就会惊奇发现,曹雪芹经常借用‘四次接驾’和‘调京治罪’等重大史实,而这些重大事件恰巧全与他的祖上有关,不仅有史料记载,还有当时的文人记叙。另外,一些人物命名和故事情节设计令人特别感到不可思议,要么有所特指,要么借题发挥,无不掺杂着曹雪芹喜怒哀乐的情感……”

在长期研读中,丁以华坚持既“考证”又“索隐”的研究方法,已建立一套较为完整的研究体系。他的主要观点都是从文本中“淘宝”所得,有白纸黑字作为佐证,故而很接地气。有的观点得到广大红迷认同,有的观点引起海内外学者热议。“大量事实表明,《红楼梦》不是曹雪芹的‘自传说’,而是一部曹雪芹的‘家史说’。正因《红楼梦》存在‘真事隐’和‘假语存’,才使这部章回小说更具传奇色彩。”丁以华认为,利用《红楼梦》平台记述含冤家史是曹雪芹的最大梦想,他通过巧妙构思,呕心沥血,耗用时间达十年之久,“红学”研究的终极目标就是探索发现“真事隐”。考据法和索隐法是研究“红学”最有效的两种方法,两者也是殊途同归。“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散落在文本各个角落里的‘真事隐’和‘假语存’就是《红楼梦》之金。眼下,沉睡在文本中的丰富宝藏尚待有志者全力开采。”

讲座中,丁以华还提到,“‘红学’研究万变不离其宗,必须遵循文本为上的原则,用理性态度进行探秘,取回真经才是硬道理。”在多年的红学研究中,他始终秉持这一理念,认为只有顺利通过熟读文本这一关,才能准确揣度到作者用意,才能成功挖掘出著作背后若干个真实故事。“《红楼梦》八十回文本是一个巨大‘信息库’,不论是阅读者,还是研究者,只有在掌握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以及丰厚的历史知识的前提下,坚持正确的研究方向,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才能破解《红楼梦》一宗宗迷局。”

关于《红楼梦》的研究一直是中国文艺评论界的重要课题,丁以华潜心研究《红楼梦》二十载,一直耕耘在红学园地,与各界红学研究者联系密切,超前掌握红学前沿研究信息,其《探秘〈红楼梦〉》一书于2015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第二部专著《再探〈红楼梦〉》也于近期付梓。